芬兰银行15日发布的最新经济预测显示,芬兰经济今明两年或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分别增长2.9%和3%,随后经济增长将放缓。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存在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合作商管控不严、联合贷款管理不到位、不合规催收、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益。
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涉及农村土地、粮食、产业、教育等多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日前,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牵头主承销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投”)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乡村振兴)顺利完成簿记发行。作为首批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的“乡村振兴票据”,该产品也是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运用投行业务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尝试。
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办法》)等相关规定,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央行今日发布消息称,初步统计,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64.62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29.58万亿元,同比增长9%;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0.78万亿元,同比增长22.1%;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
记者10日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为加强中央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推动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国资委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
欧洲中央银行10日决定维持主导利率和购债计划不变,并上调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但认为中期通胀前景并未改变。
央行今日发布2021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7.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委托贷款余额为10.98万亿元,同比下降2.6%;信托贷款余额为5.74万亿元,同比下降22.4%;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52万亿元,同比增长0.7%;企业债券余额为28.26万亿元,同比增长7.1%;政府债券余额为47.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8.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
央行6月10日发布2021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55万亿元,同比增长8.3%。人民币贷款增加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3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增3127亿元。
今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席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并发表演讲。潘功胜在演讲中表示,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尤其是美元利率、汇率的波动,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民银行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工具,多措并举助力经济的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较早制定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同时与欧盟有关部门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趋同。二是建立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披露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并研究推广至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未来,将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三是激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6月8日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经济面临供给受阻、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各地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各地区经济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坚持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方向,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